廉孝睦家两父子 忠贞报国代代传

2023-12-05 来源:
字体:
打印本页 浏览:5525

廉孝睦家两父子 忠贞报国代代传

 

明永乐初年,群雄割据结束,天下太平。南征北战多年的江淮彭城(今江苏徐州沛县小王庄一带)人士王宽,定居于寿张城西南(今台前城关镇油坊村)。自此,王氏一族便以“尚学报国,孝老友悌;身既蹇约(贫困艰难的意思),不攀权贵”为家训传承,世德绵延。传至八世王大年更是秉承祖训,“益修先德,家声丕振”。

明万历四十一年(1641),王大年获进士及第,官拜河南汝阳知县,居官清廉,执法严明,施政宽严并济,深受百姓爱戴。但没有人敢因一己之私利求他办事。万历四十六年(1645),王大年被破格提拔为云南道监察御史。任职期间,依然刚直不阿,声誉朝野。因居官清正,天启二年(1622)奉诏调京巡察京都、通州粮仓。后奉旨监察陕西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诸省,为五省巡按加太仆寺少卿(九卿之一),后又按察甘肃等地,始终清廉正己,赏罚分明,罚款所得全部上缴国库,从不私存分文,不少贪官污吏被绳之以法。他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,严禁收取别人不义之财,其下人在乡下偶犯小错,亦不容忍,将其赶出家门。

明崇祯三年(1630),王大年奉旨赴江西执行公务时,被同僚诬告革职,回归故乡。归乡后,出资修建明经学堂,带领明经学士呕心沥血执教10年。后来,又出资在学堂旁购置义田200亩,由明经子弟自种自食,以资助贫困学生读书。崇祯十二年(1639),寿张知县杨毓楫为其撰文立“义田碑”(现存台前孙口镇乔坊村),彰其业德。

明末灾害频繁,出现“民无食”“人以树皮充饥”现象,灾年米价昂贵,王大年卖掉资产购粮煮粥放饭,救活很多百姓,惠及乡里,为世人所称赞。崇祯十五年(1642),天下大乱,各地义军纷纷掀起了反明运动。其中一部攻破寿张城,王大年忠勇不屈,拒绝投降,与三个女儿一起被义军杀害。崇祯皇帝被他的忠贞气节所感动,诏令史官在寿张县城东建“王公祠”(现存山东寿张镇),以仰后德。

王僧慧,字无知,号觉西,御史王大年之子,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(1638),卒于康熙十七年(1679)。少年王僧慧通达聪慧,博读群书,所著文章气宇不凡,当时颇受推崇,20岁成为廪生。王僧慧受其父亲王大年的影响,“性孝友,行高洁”。王大年生前在巡察陕西时,有一指挥使违反了明律,带着黄金贿赂王僧慧,乞求他在王大年面前多说些好话,以免予刑罚。王僧慧义正辞严,慨然拒绝。在家乡居住时,有富商巨贾怀揣数百金,托王僧慧为其谋事,被婉言拒绝。

寿张城破后,王僧慧无家可归,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,独自抚养妹妹的两个遗孤成人,并为其完成婚配。纵然如此,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,不向权贵低头。并经常告诫孩子:“身既蹇约,不攀权贵。”大清王朝建立后,王僧慧回归故乡,家中房屋已经成为废墟,王僧慧便在秋水岸边建造庐舍定居,每日种花酿酒,督促儿子耕种、读书。康熙元年(1662),清王朝招贤纳士,授予王僧慧明经学博,但他依然不想攀附权贵,最终也没有踏入仕途。

近百年来,无论是迁往山东省阳谷县、梁山县、郓城县,还是留居在台前县的王氏后裔,均未忘祖训,奋发图强,忠心报国,在争取民族独立,抗击倭寇以及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@ www.tqsz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台前史志办 版权所有 台前政府部门主办

网站备案号:豫ICP备4984945000-1号 网站标识码:78974859640001 技术支持: 河南熊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网站管理: 台前部门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协调电话:0393 - 3333833

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